【重生2004:独行文坛】
“这也是武侠小说?”看完以后,不少人发出了疑问。
武侠小说最吸引人的部分,无疑是曲折的情节和精彩的打斗,但是张潮的这篇《侠客行》却以一个本事不济、好高骛远的“少侠”视角,写了一个“反武侠”的故事。
但渐渐的,不少人咂摸出了这篇小说背后的隐喻。
“DIU~~!张潮这个后生仔,骂人不带脏字!”香港不少作家很快就回过味儿来了——这里的“少侠”不就是指香港的本土文学吗?
满怀着一腔热血,实际上却一叶障目,弄错了真正的恶人是谁,偏偏还自以为正义。
至于少侠的师傅和“赤眉大侠”指的是谁,略微联想便可知道。
于是不少香港本土作家,围绕张潮的《侠客行》,再次陷入一场热闹的笔战的当中。其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议题就是:
香港本土文学要想结束这种隐隐分裂的状态,究竟是因为各方的渊源与主张不同,还是对100年殖民文化的清算不够?
后者在这片土地上,其实是一个近乎于禁忌的话题,很少有港人愿意触及。
本地的市民阶层普遍认为香港不仅成功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而且融合了西方制度的先进性,形成了一种高度精英化的精神文化秩序,至今深居认同基础。
所以米字旗、女王像等殖民地的外在文化符号被取消了,但是殖民地的内在精神文化秩序非但没有改变,反而在全球化中强化了其优越性,让这里变成了「不是殖民地的殖民地」。
张潮这次来香港,本意只是为了解决学生参加复赛的问题,但是他逗留的短短三四天时间,却给香港的市民展示了一种全然不同以往的内地文化精英形象。
不做作、不夸张,不打官腔,有错就认,但又自信、开朗、幽默,关键还非常之多金。
香港文化界已经多少年没有出过能与之媲美的青年文人?往上数,似乎只能在上世纪60、70年代成名的作家中找了。
这种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香港本地文化人的优越感。而上面的“禁忌议题”,也只有在放下优越感的前提下,才有讨论的空间。
刘以鬯、金镛、潘要明等老一辈文人,等的就是这个机会,自然要推波助澜,希翼通过张潮本身形象优势和这篇《侠客行》引发的关注,开启瓦解这种建立在空虚之上的优越感的行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